把老点翠头面整理好了,顺手也把其他的头面通通归置一遍,今天接着贴贴同样是台湾铁路局国剧社解散后被老师保留下来的其他头面散件。我很幸运能继续持有它们,感谢老师!昨天曾经打电话回台北间接求证这些老头面在铁路局使用的年代,证实是50年代,距今起码60年了。
第一张图片显示的是一些水钻头面,并不是完整的一套。我加工的只不过是那些珠串,以及想法子补了一处缺损~就是中间那颗比较大的“红宝石”
。虽然不是完整的水钻头面,对我来说还是挺有用的,上台戴过好些回。我在北京东城京剧队演出前半部《白蛇传》的时候买过一套中档的白水钻头面,有的戏跟这些结合起来用也就够了,再爱唱戏也不能什么都买啊,红水钻、蓝水钻,要是通通来一套真的太夸张啊
,高档水钻也很贵的哦,受不了
。白的一般通用,不能要求太完美了。我常常幻想,有没有可能设计出一种水钻头面,主钻石是可以随时拿下来替换颜色的,就像暗扣那样,那么就可以大大减低经济负担咧!
哪位发明家看到能实践一下??
第二张图是特地放大了其中两个,请看看它们很有趣哦,里头藏着小鸟儿呢!是不是很可爱?离舞台远远的当然看不出来,但是拿在手中把玩会觉得特别精致!我非常珍视这几件,因为在别的地方从来没看过,无论是小鸟儿还是整个造型都很有特色。
下图的第一件是啥?请看图片上的说明
零件再小也要利用嘛,丢掉多可惜。
最后一张大图是集中呈现了老银袍头面散件和大簪。1号拿到手里的时候是残损的,并不只是这么小的一圈,实在没法子修,我便把外缘有缺损的那些枝蔓剪掉了;剪后留下不整齐的边边,利用一些散落的泡条零件包裹贴合,以免刮伤手。这两件我也经常使用。
2号跟3号则是我参考梅兰芳先生的剧照和电影自己做出来的素顶花,上头同样也贴了些老泡条零件,2号唱《女起解》用(说明:梅派《起解》是戴红水钻顶花的,个人以为太闪亮了,改用这样的。),3号唱《汾河湾》和《生死恨》用。我做的时候也没有先画个设计稿啥的,就是拿着铁丝边做边想,边想边做,能比较快速完成
,反正就是大概那么个意思,远远的看有个效果就行。我的个头小,上台有了这些会让我戴银头面的时候看起来高一点儿。
八几年托人在内地买的成套银泡头面也并不全,里头缺少了泡条跟后兜,挺伤脑筋的,我一直不懂为什么成套出售的头面会缺少这些必须的东西呢?后兜我只好自己用白珠子做了三件,泡条就始终没戴过了,还得想想办法。唉,那时候两岸还不开通啊,靠人家买了带回台湾的,是不是受骗啦?(不过那价钱是很便宜的。)
评论